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
长辈版 登录/注册 无障碍浏览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栏目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安全监管
公众参与
服务大厅
机关党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暖心专区 登录/注册 政务微信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安全监管
  • 公众参与
  • 服务大厅
  • 机关党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求是》杂志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求是网 发布日期:2025-06-01    
字体:[ 大 | 中 | 小 ]
打印本页 保存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文如下: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孙绍骋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多次要求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2023年6月,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特别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引导和推动全区上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北疆大地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以“保”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内蒙古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写的就是这一带草原风光。随着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内蒙古生态逐渐出现“赤字”,付出了沉重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我们牢记总书记教诲,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干扰破坏。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要“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我们全面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69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划定城镇开发边界885万亩,并将2021年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锁定为城镇开发边界不得突破的管控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33亿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全区分为1892个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提前评估,从源头上把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绿色标尺”。

着力保护大草原大森林。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内蒙古有草原8.15亿亩、森林3.57亿亩,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我们一手抓“休”,严控在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部署推进遏制毁林毁草总体战,实施治理草原过牧和边境干旱牧区整建制禁牧试点,推动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禁牧休牧成效挂钩,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一手抓“养”,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和确权登记,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设,持续提升草原森林资源质量。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精心守护黄河母亲河。黄河“几字弯”顶端流经内蒙古,绵延843.5公里,占黄河全长近1/6,流域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近1/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此,我们将沿黄地区45%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林草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展防洪设施和病险水库、淤地坝等排查修复,集中整治黄河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同宁夏、陕西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沿黄地区生态面貌发生积极变化。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Ⅱ类优良水平,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全国首例“拦沙换水”试点工程,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十大孔兑”入黄泥沙量由2000年以前的年均2700多万吨降到现在的400多万吨。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今天的内蒙古,“保”的体系日益完善,“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日益提升。同时,超载过牧、毁林毁草的现象和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下大气力、久久为功加以解决。我们将念好“保”字诀,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让“风吹草绿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永驻北疆。

以“治”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靠保护巩固生态环境的根基,也要靠治理消除影响生态环境的痛点。为此,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扎实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念兹在兹。2023年6月,总书记在内蒙古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召,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立足内蒙古承担“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60%任务量的实际,每年一化冻就从西到东、由南至北全面开展防沙治沙“大会战”,在沙海中打出连绵成片的沙障、栽上蜿蜒成行的苗木。2023年、2024年分别防沙治沙950万亩、1954万亩,6个治沙任务较少的旗县全部治完,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建设风电光伏装机2727万千瓦、配套治沙238万亩,在库布其沙漠沿黄地带建起一道“光伏长城”,实现增绿、增收、增能多赢。今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以上,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筑牢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片区深入实施“灭黄”行动,争取年内再把9个旗县的流动沙地全部歼灭,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补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防风阻沙带431公里断点,给三大沙漠戴上“绿围脖”。一体化工程计划新建15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沙140万亩以上。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经过多年治理,自然环境持续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吸引游客前来赏景游玩。图为2024年10月2日拍摄的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秋日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这是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打赢打好的战役。我们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在蓝天保卫战上,突出源头管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以乌海及周边地区、呼包鄂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加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减少重点行业污染排放。2024年,全区秋冬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在碧水保卫战上,深入研究水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由水环境治理为主向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转变,呼伦湖、岱海水域面积稳定在合理区间,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一湖两海”的“外观颜值”和“内在气质”明显提升。2024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0.2%,较2014年提升22.5个百分点。在净土保卫战上,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重点区域环境风险,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水肥膜药“四控”,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持续深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综合治理,内蒙古实现了生态系统“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今后仍将紧抓“治”字不放松,扛牢防沙治沙的职责使命,铆足劲头、奋力攻坚,让更多的“不毛之地”变成“人间绿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解决污染物超排、地下水超采、私挖乱采等突出问题,建章立制、完善治理,让内蒙古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以“转”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总书记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对内蒙古来说,推动转型发展是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问卷的必然要求,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更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我们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进入全国中游。

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均超过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1/5以上。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的嘱托,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完成煤电煤炭保供任务的同时,瞄准“煤头化尾”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煤的产业链一延再延,初步实现“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转变。追“风”逐“日”大规模高比例开发新能源,全力建设“沙戈荒”大基地,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绿氢产能达到6万吨,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绿电消纳体系,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4%,绿电消费接近用电量的30%。积极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与5个省份建立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交易规模达762亿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富集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持续壮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2025年1月17日拍摄的锡林郭勒盟灰腾梁风力发电场(无人机照片)。 王正/摄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蒙古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们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9+5+3”未来产业梯次培育发展格局,“9”即优先发展碳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氢能、新型储能、算力网络等9大优势型产业,“5”即加快培育生物质绿色能源、增材制造等5大潜力型产业,“3”即超前布局超导材料、元宇宙、先进核能等3大前瞻型产业。2024年非煤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规模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业生产连丰连稳,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牛肉、羊肉、牛奶、羊绒产量全国第一。加强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稀土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优势渐显,全区算力规模12.6万P,其中智算规模11.6万P。2024年,乳业、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利用。我们强化“节约就是增长、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意识,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构建资源节约集约指标评价体系,全面加强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节约。深入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其中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消化批而未供和处置闲置土地53.85万亩。2024年节粮11亿斤以上,新增农业节水3.8亿立方米,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任务。正在实施“节水行动”,计划今年新增农业节水2.7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减少13%以上,沿黄城市全部节水达标。

做好“点绿成金”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变为金山银山,关键是掌握“点绿成金”的本领。我们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合理开发利用林草沙资源,全力培育壮大花、果、菌、药、草等特色产业,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3亿元、同比增长16.2%,既提升“含绿量”也增加了“含金量”。着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谋划建设零碳产业园,着力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交易,2022年以来完成交易145万吨。

推动转型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征程上,我们要把“转”进行到底,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墨重彩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增色添彩。

  • 国家能源局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 国务院各部门网站 国务院各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核安全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信访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国家公务员局 国家档案局 国家保密局 国家密码管理局
  • 各盟市能源局(发改委)网站 各盟市能源局(发改委)网站
    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呼伦贝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通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赤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锡林郭勒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乌兰察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乌海市能源局 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政府网站工作年报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  联系电话:0471-6659443  网站支持IPV6

蒙ICP备19004088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010号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01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91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

政府网站找错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菜单
    ×
  •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安全监管
  • 公众参与
  • 服务大厅
  • 机关党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求是》杂志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 2025-06-01 来源: 求是网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文如下: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孙绍骋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多次要求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2023年6月,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特别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引导和推动全区上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北疆大地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以“保”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内蒙古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写的就是这一带草原风光。随着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内蒙古生态逐渐出现“赤字”,付出了沉重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我们牢记总书记教诲,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干扰破坏。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要“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我们全面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69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划定城镇开发边界885万亩,并将2021年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锁定为城镇开发边界不得突破的管控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33亿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全区分为1892个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提前评估,从源头上把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绿色标尺”。

着力保护大草原大森林。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内蒙古有草原8.15亿亩、森林3.57亿亩,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我们一手抓“休”,严控在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部署推进遏制毁林毁草总体战,实施治理草原过牧和边境干旱牧区整建制禁牧试点,推动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禁牧休牧成效挂钩,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一手抓“养”,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和确权登记,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设,持续提升草原森林资源质量。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精心守护黄河母亲河。黄河“几字弯”顶端流经内蒙古,绵延843.5公里,占黄河全长近1/6,流域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近1/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此,我们将沿黄地区45%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林草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展防洪设施和病险水库、淤地坝等排查修复,集中整治黄河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同宁夏、陕西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沿黄地区生态面貌发生积极变化。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Ⅱ类优良水平,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全国首例“拦沙换水”试点工程,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十大孔兑”入黄泥沙量由2000年以前的年均2700多万吨降到现在的400多万吨。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今天的内蒙古,“保”的体系日益完善,“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日益提升。同时,超载过牧、毁林毁草的现象和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下大气力、久久为功加以解决。我们将念好“保”字诀,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让“风吹草绿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永驻北疆。

以“治”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靠保护巩固生态环境的根基,也要靠治理消除影响生态环境的痛点。为此,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扎实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念兹在兹。2023年6月,总书记在内蒙古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召,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立足内蒙古承担“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60%任务量的实际,每年一化冻就从西到东、由南至北全面开展防沙治沙“大会战”,在沙海中打出连绵成片的沙障、栽上蜿蜒成行的苗木。2023年、2024年分别防沙治沙950万亩、1954万亩,6个治沙任务较少的旗县全部治完,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建设风电光伏装机2727万千瓦、配套治沙238万亩,在库布其沙漠沿黄地带建起一道“光伏长城”,实现增绿、增收、增能多赢。今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以上,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筑牢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片区深入实施“灭黄”行动,争取年内再把9个旗县的流动沙地全部歼灭,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补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防风阻沙带431公里断点,给三大沙漠戴上“绿围脖”。一体化工程计划新建15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沙140万亩以上。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经过多年治理,自然环境持续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吸引游客前来赏景游玩。图为2024年10月2日拍摄的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秋日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这是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打赢打好的战役。我们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在蓝天保卫战上,突出源头管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以乌海及周边地区、呼包鄂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加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减少重点行业污染排放。2024年,全区秋冬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在碧水保卫战上,深入研究水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由水环境治理为主向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转变,呼伦湖、岱海水域面积稳定在合理区间,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一湖两海”的“外观颜值”和“内在气质”明显提升。2024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0.2%,较2014年提升22.5个百分点。在净土保卫战上,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重点区域环境风险,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水肥膜药“四控”,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持续深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综合治理,内蒙古实现了生态系统“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今后仍将紧抓“治”字不放松,扛牢防沙治沙的职责使命,铆足劲头、奋力攻坚,让更多的“不毛之地”变成“人间绿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解决污染物超排、地下水超采、私挖乱采等突出问题,建章立制、完善治理,让内蒙古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以“转”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总书记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对内蒙古来说,推动转型发展是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问卷的必然要求,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更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我们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进入全国中游。

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均超过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1/5以上。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的嘱托,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完成煤电煤炭保供任务的同时,瞄准“煤头化尾”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煤的产业链一延再延,初步实现“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转变。追“风”逐“日”大规模高比例开发新能源,全力建设“沙戈荒”大基地,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绿氢产能达到6万吨,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绿电消纳体系,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4%,绿电消费接近用电量的30%。积极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与5个省份建立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交易规模达762亿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富集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持续壮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2025年1月17日拍摄的锡林郭勒盟灰腾梁风力发电场(无人机照片)。 王正/摄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蒙古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们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9+5+3”未来产业梯次培育发展格局,“9”即优先发展碳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氢能、新型储能、算力网络等9大优势型产业,“5”即加快培育生物质绿色能源、增材制造等5大潜力型产业,“3”即超前布局超导材料、元宇宙、先进核能等3大前瞻型产业。2024年非煤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规模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业生产连丰连稳,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牛肉、羊肉、牛奶、羊绒产量全国第一。加强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稀土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优势渐显,全区算力规模12.6万P,其中智算规模11.6万P。2024年,乳业、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利用。我们强化“节约就是增长、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意识,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构建资源节约集约指标评价体系,全面加强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节约。深入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其中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消化批而未供和处置闲置土地53.85万亩。2024年节粮11亿斤以上,新增农业节水3.8亿立方米,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任务。正在实施“节水行动”,计划今年新增农业节水2.7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减少13%以上,沿黄城市全部节水达标。

做好“点绿成金”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变为金山银山,关键是掌握“点绿成金”的本领。我们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合理开发利用林草沙资源,全力培育壮大花、果、菌、药、草等特色产业,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3亿元、同比增长16.2%,既提升“含绿量”也增加了“含金量”。着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谋划建设零碳产业园,着力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交易,2022年以来完成交易145万吨。

推动转型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征程上,我们要把“转”进行到底,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墨重彩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增色添彩。


附件: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

联系电话:0471-6659443

蒙ICP备19004088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01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91

请使用CTRL+S保存网页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