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大区,生产全国19%的牛奶、15%的牛羊肉、5.7%的粮食和4.6%的油料。牛奶、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库、肉库、奶罐、绒都,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电力集团聚焦助力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牢记殷殷嘱托,电力赋能,以绿色不竭电能助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力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大地上,在四季轮回的岁月更迭中,用绿色电能续写岁稔年丰。
电足业兴“奶罐”“肉库”量大质优
天然“奶罐”暖棚四季如春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付内蒙古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奶业基地,独特的气温、光照、水草资源等条件,造就了内蒙古牛奶的“自然天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奶罐”,全国每消费的5杯牛奶中,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
锡林郭勒大草原地处“世界黄金奶源带”,拥有19.2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奶牛存栏达26万头,年均产奶量52万吨以上。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乡村振兴”“奶业振兴”政策引导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的号召下,锡林郭勒盟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将其打造成了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10月19日,锡林浩特市气温零下3摄氏度,从市区前往毛登牧场的路上狂风呼啸,雪粒打在车窗上沙沙作响。与记者一同前往牧场的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说:“这是今年冬季锡林浩特第一次降雪。”来到位于毛登牧场的锡林浩特优然牧业第二牧场,4300多头体格健壮的娟姗牛正在温暖明亮的牛棚里悠然地吃着草料。10月1日,牧场就进入了供暖期。设备间内,一台电采暖设备正轰隆隆地运行着,为牛舍、挤奶厅和牧场员工办公生产提供清洁供暖。锡林浩特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牧场帮助检查用电线路和电气设备使用情况。
“牧场以前烧煤的锅炉换成了电锅炉,牛棚全部安装了地暖,棚内温度控制在10度左右,这对牛的生长泌乳非常有利,我们牧场牛奶日产量达66吨。如果棚内温度太低,每头牛少产半斤奶,一天牧场就损失5000元左右。锡林浩特供暖期长达7个月,一个冬季损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牧场负责人介绍。
优然牧业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专供伊利乳业。目前,优然牧业的两个牧场是全国唯一的娟姗牛规模化养殖基地。锡林浩特冬季高寒,娟姗牛是温带牛,喜热恶寒,原有燃煤锅炉采暖过程中需要人工24小时维护,不但运行成本高,也存在安全隐患,温度控制不精准,牛犊的成活率和产奶量都会下降。2021年,优然牧业新增了电采暖设备,用电负荷大幅增加,锡林浩特供电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根据牧场的养殖规模、发展预期测算用电容量,仅用2天时间就为优然牧业加装了一台容量为1250千伏安的箱式变压器。牛棚内,纵横交错的管架、水槽,加热管线以及完善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系统,让这些来自英国的“贵族牛”享受着舒适的环境。冬天在暖棚里全天喝的是温水,吃的是用粉碎机加工配比好的草料,夏天享受着电风扇的解暑降温。精细的养殖对牛的健康和产奶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小牛犊的繁育成活率也大幅提升。
牧场挤奶、灭菌、制冷保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的电源支撑。据介绍,每头奶牛的产奶期每年是大约305天,一天挤3次奶,鲜奶制冷保鲜温度必须控制在2-8摄氏度,再通过管道灌装进奶车运送到工厂,这个过程必须在3小时内完成。6-8个小时,人们从市场上购买到的液奶产品就从挤奶到加工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优然牧业引入了很多现代化的电气设备,用电需求也相应增加。今年6月28日,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又对牧场供电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3年来两次对牧场用电进行扩容,为优然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此外,牧场内的用电根据不同的用电性质,电价执行不同的标准,养殖用电按农业电价,供暖用电按清洁能源用电电价,每个月为牧场节省电费将近1.5万元。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奶产业发展也独具特色,磴口县抓住国家、自治区实施奶业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机遇,以奶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重点打造的蒙牛圣牧高科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大名鼎鼎的特仑苏沙漠有机奶就诞生在这里。
2022年,蒙牛圣牧高科就因为扩大生产申请新装、增容共2730千伏安。由于上年度收益好,近日,蒙牛圣牧高科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为二期工程的2座智慧奶牛牧场申请用电。牛奶生产的过程大部分自动化,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工厂造成巨大损失。巴彦淖尔供电公司通过“一对一”上门服务,定期组织人员上门帮助检查生产设备安全用电情况,保障乳制品生产过程可靠用电。同时,通过电价政策落实,让企业年度节约基本电费90多万元,助力企业节约成本、增产增收。
今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强支持奶业振兴,加快奶产业转型提档,全力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前三季度,内蒙古奶牛存栏168.7万头、牛奶产量461.3万吨、乳制品产量349.8万吨,持续领跑全国。内蒙古电力公司以充足的电能、健全的电力保障为奶产业的生产加工提供充沛“动力”,助力自治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肉库”草畜和谐共生
内蒙古不仅是“奶罐”还是国家重要的“肉库”。全国人民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来自内蒙古,内蒙古的羊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区牛出栏94.5万头,牛肉产量16.9万吨;羊出栏2438.7万只,羊肉产量37.8万吨,牛羊养殖大区的优势更加巩固。
10月19日,记者来到自治区首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之一的锡林浩特市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该园区核心区位于毛登牧场肉羊养殖园区内,以肉羊产业为主导,打造乌珠穆羊生产示范区、肉羊经济杂交生产示范区和多个一流肉食品加工基地。走进肉羊产业园核心区,成群的湖羊在圈舍里吃着“大餐”,个个膘肥体壮。园区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草原压力,毛登牧场推动养殖业转型发展,改变过去天然放牧的方式探索肉羊草饲圈养。虽然已经进入秋冬季,羊群在宽敞干净的羊圈内吃着无污染的营养草料,不但育肥更快,而且因为吃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天然牧草,肉质也和放养的羊肉一样鲜美。”
目前,该产业园养殖的基础母羊为湖羊,对养殖的温度等要求较高,冬季气温太低将影响母羊育羔和羔羊育肥。通过用电热风机对圈舍进行保温,对饮水进行加热,保证了冬季母羊育羔和羔羊育肥。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锡林郭勒盟羊存栏数量达到1000万只左右,肉羊年出栏量在600万只左右。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已经打响名号,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当天下午,记者前往锡林郭勒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的母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生态羊加工生产基地,锡林郭勒羊是中国优质羊肉的代表,2014年大庄园肉业落户锡林浩特后,最大单日屠宰量达到9000只,每年至少有20万只生态安全可溯源的优质锡林郭勒羊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走进生产车间,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线将肉羊通过屠宰、皮张分离、消毒、冷冻、分类处理、蒸汽吸毛、称重、排酸、分割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经过零下32摄氏度的速冻后打包成各类产品送到冷冻库房进行发货。分割、修选车间采用新风系统控温,车间温度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低温操作既保障工人的工作环境又保证了羊肉的新鲜度。2.5万吨级的全自动无人值守智慧冷库里,一垛垛包装好的羊肉在十几米高的货架上,根据出货指令自动出货,冷库的温度控制在高于国家标准的零下22摄氏度左右。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生产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电。稳定的电能支持,是我们能把锡林郭勒优质羊送到全国各地的关键所在。”
据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大庄园肉业生产用电更加稳定可靠,2021年该公司投资约45万元为企业新建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投入之后实现了双电源自动切换,供电可靠性更高更安全。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变养殖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做足文章,现代化养殖方式也对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提出新要求。锡林郭勒供电公司主动了解企业用电需求,结合养殖产业用电特点,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特色服务,为“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有力电力保障。(文/邓丽萍)
绿电赋能“面袋子”“菜篮子”变聚宝盆
塞北“粮仓”绿电赋能提产量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巴彦淖尔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时,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的是小麦优质新品种“巴麦13号”。
“巴麦13号”是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共同育成,其平均亩产高达110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种子芯片”,助力河套灌区粮食大丰收。据了解,今年巴彦淖尔市粮食播种550万亩,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
10月18日,走进兆丰河套面业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多台小麦研磨机齐发动。“小麦从收割、研磨等步骤全部实现电气化、自动化,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经常来帮我们检查电力设备运行情况,产量增加,销路也越来越广了。”兆丰生产车间负责人说。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近年来始终保持粮食增量。2022年,全区粮食产量高达780.2亿斤,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越来越多。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2019年至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2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
中国首家向日葵系统化技术研究机构——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坐落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其研发的11个优质向日葵品种,打破食用葵种子“卡脖子”现象,持续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国食用葵产业蓬勃发展提供良种保障。2010年,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选用三瑞农科优质种子,制作高品质原味瓜子,打造行业标杆产品,将原味瓜子销往全国各地,如今,三胖蛋“炒中国最好的原味瓜子”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今年为三胖蛋公司新增一台2000千伏安变压器,以满足该企业的生产用电。此外,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将在五原县举办,三瑞农科和三胖蛋成为承办方,该公司为解决大会场馆、企业增产用电问题,计划从隆兴昌220千伏变电站新建间隔,新建1条10千伏线路用于接带三胖蛋、三瑞农科负荷,助力瓜子从巴彦淖尔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从不断加强供电保障,便捷用电报装,强化用电安全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巴彦淖尔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河套地区农业优质高效转型,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该公司以“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为导向,结合农时和季节特点,制定详细的灌溉和收获保电方案。同时,帮助农户调试机井、水泵用电,指导农户正确安全地使用农业用电设备,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用电。
天赋河套电力富农兴乡村
内蒙古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品牌、大企业,统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推动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运用,推进“蒙”字标认证,塑造“亮丽内蒙古、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10月17日,记者走进五原县胜丰镇灯笼红展览馆,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灯笼红”的历史。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孕育出香脆爽甜的“灯笼红”香瓜,深受一线城市消费者喜爱。通过温室、钢架拱棚、小弓棚、露地相结合的科学种植模式,“灯笼红”实现全年种植、半年销售,仅胜丰镇种植面积就达2000余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水瓜蛋子”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瓜蛋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电阻丝加热保温,12月开始育苗,3月-5月陆续开始棚内种植,电卷帘保持棚内适宜种植温度,“灯笼红”生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电,越来越智能化的种植模式对电力提出莫大的考验。五原供电公司电力网格经理通过与农户一对一服务,架设新的导线和变压器,定期上门检修,维护涉及变压器77台,保障农民安全用电、放心用电。
在五原县傻小胖鲜玉米生产基地,有机鲜食糯玉米从采摘、剥皮去须、蒸煮灭菌到包装成品得在1小时内完成。12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亿穗,产品不仅走向全国,还远销迪拜、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有机、绿色、非速冻的背书下,傻小胖玉米卖出了9.8元一根的“高价”,目前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2022年,傻小胖建立第二个生产基地,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用电安全可靠。
巴彦淖尔市也是全国第二大番茄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出口的每10罐番茄汁中有6罐来自巴彦淖尔。在泰顺兴业食品有限公司院内,一箱箱生产完成的番茄酱、番茄块、番茄汁装车出发,前往世界各地。泰顺兴业成立于1995年,是巴彦淖尔市首家外资企业,也是内蒙古唯一超过28年持续生产的番茄加工企业。今年7月,泰顺兴业负责人找到磴口供电公司,由于马上进入番茄采摘季,现有负荷无法支撑增产需求,需要进行增容。7月18日,在番茄生产加工季之前,巴音营业站工作人员将一条35千伏线路降压运行,变为企业专线,切实解决了企业的用电难题。“生产线24小时无菌运行,一旦停电,我们将面临800公斤番茄的巨大损失。供电公司提供的稳定电能,保障了我们企业的生产,保证了企业的最大收益。”泰顺兴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升农村电气化、自动化水平,截至目前,2023年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工71项,总投资16.50亿元,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助力内蒙古的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奔向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文/范如萱)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 联系电话:0471-6659443 网站支持IPV6
蒙ICP备19004088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01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91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
发布时间: 2023-11-16 来源: 内蒙古电力报
“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大区,生产全国19%的牛奶、15%的牛羊肉、5.7%的粮食和4.6%的油料。牛奶、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库、肉库、奶罐、绒都,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电力集团聚焦助力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牢记殷殷嘱托,电力赋能,以绿色不竭电能助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力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大地上,在四季轮回的岁月更迭中,用绿色电能续写岁稔年丰。
电足业兴“奶罐”“肉库”量大质优
天然“奶罐”暖棚四季如春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付内蒙古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奶业基地,独特的气温、光照、水草资源等条件,造就了内蒙古牛奶的“自然天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奶罐”,全国每消费的5杯牛奶中,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
锡林郭勒大草原地处“世界黄金奶源带”,拥有19.2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奶牛存栏达26万头,年均产奶量52万吨以上。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乡村振兴”“奶业振兴”政策引导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的号召下,锡林郭勒盟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将其打造成了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10月19日,锡林浩特市气温零下3摄氏度,从市区前往毛登牧场的路上狂风呼啸,雪粒打在车窗上沙沙作响。与记者一同前往牧场的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说:“这是今年冬季锡林浩特第一次降雪。”来到位于毛登牧场的锡林浩特优然牧业第二牧场,4300多头体格健壮的娟姗牛正在温暖明亮的牛棚里悠然地吃着草料。10月1日,牧场就进入了供暖期。设备间内,一台电采暖设备正轰隆隆地运行着,为牛舍、挤奶厅和牧场员工办公生产提供清洁供暖。锡林浩特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牧场帮助检查用电线路和电气设备使用情况。
“牧场以前烧煤的锅炉换成了电锅炉,牛棚全部安装了地暖,棚内温度控制在10度左右,这对牛的生长泌乳非常有利,我们牧场牛奶日产量达66吨。如果棚内温度太低,每头牛少产半斤奶,一天牧场就损失5000元左右。锡林浩特供暖期长达7个月,一个冬季损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牧场负责人介绍。
优然牧业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专供伊利乳业。目前,优然牧业的两个牧场是全国唯一的娟姗牛规模化养殖基地。锡林浩特冬季高寒,娟姗牛是温带牛,喜热恶寒,原有燃煤锅炉采暖过程中需要人工24小时维护,不但运行成本高,也存在安全隐患,温度控制不精准,牛犊的成活率和产奶量都会下降。2021年,优然牧业新增了电采暖设备,用电负荷大幅增加,锡林浩特供电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根据牧场的养殖规模、发展预期测算用电容量,仅用2天时间就为优然牧业加装了一台容量为1250千伏安的箱式变压器。牛棚内,纵横交错的管架、水槽,加热管线以及完善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系统,让这些来自英国的“贵族牛”享受着舒适的环境。冬天在暖棚里全天喝的是温水,吃的是用粉碎机加工配比好的草料,夏天享受着电风扇的解暑降温。精细的养殖对牛的健康和产奶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小牛犊的繁育成活率也大幅提升。
牧场挤奶、灭菌、制冷保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的电源支撑。据介绍,每头奶牛的产奶期每年是大约305天,一天挤3次奶,鲜奶制冷保鲜温度必须控制在2-8摄氏度,再通过管道灌装进奶车运送到工厂,这个过程必须在3小时内完成。6-8个小时,人们从市场上购买到的液奶产品就从挤奶到加工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优然牧业引入了很多现代化的电气设备,用电需求也相应增加。今年6月28日,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又对牧场供电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3年来两次对牧场用电进行扩容,为优然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此外,牧场内的用电根据不同的用电性质,电价执行不同的标准,养殖用电按农业电价,供暖用电按清洁能源用电电价,每个月为牧场节省电费将近1.5万元。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奶产业发展也独具特色,磴口县抓住国家、自治区实施奶业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机遇,以奶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重点打造的蒙牛圣牧高科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大名鼎鼎的特仑苏沙漠有机奶就诞生在这里。
2022年,蒙牛圣牧高科就因为扩大生产申请新装、增容共2730千伏安。由于上年度收益好,近日,蒙牛圣牧高科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为二期工程的2座智慧奶牛牧场申请用电。牛奶生产的过程大部分自动化,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工厂造成巨大损失。巴彦淖尔供电公司通过“一对一”上门服务,定期组织人员上门帮助检查生产设备安全用电情况,保障乳制品生产过程可靠用电。同时,通过电价政策落实,让企业年度节约基本电费90多万元,助力企业节约成本、增产增收。
今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强支持奶业振兴,加快奶产业转型提档,全力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前三季度,内蒙古奶牛存栏168.7万头、牛奶产量461.3万吨、乳制品产量349.8万吨,持续领跑全国。内蒙古电力公司以充足的电能、健全的电力保障为奶产业的生产加工提供充沛“动力”,助力自治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肉库”草畜和谐共生
内蒙古不仅是“奶罐”还是国家重要的“肉库”。全国人民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来自内蒙古,内蒙古的羊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区牛出栏94.5万头,牛肉产量16.9万吨;羊出栏2438.7万只,羊肉产量37.8万吨,牛羊养殖大区的优势更加巩固。
10月19日,记者来到自治区首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之一的锡林浩特市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该园区核心区位于毛登牧场肉羊养殖园区内,以肉羊产业为主导,打造乌珠穆羊生产示范区、肉羊经济杂交生产示范区和多个一流肉食品加工基地。走进肉羊产业园核心区,成群的湖羊在圈舍里吃着“大餐”,个个膘肥体壮。园区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草原压力,毛登牧场推动养殖业转型发展,改变过去天然放牧的方式探索肉羊草饲圈养。虽然已经进入秋冬季,羊群在宽敞干净的羊圈内吃着无污染的营养草料,不但育肥更快,而且因为吃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天然牧草,肉质也和放养的羊肉一样鲜美。”
目前,该产业园养殖的基础母羊为湖羊,对养殖的温度等要求较高,冬季气温太低将影响母羊育羔和羔羊育肥。通过用电热风机对圈舍进行保温,对饮水进行加热,保证了冬季母羊育羔和羔羊育肥。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锡林郭勒盟羊存栏数量达到1000万只左右,肉羊年出栏量在600万只左右。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已经打响名号,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当天下午,记者前往锡林郭勒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的母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生态羊加工生产基地,锡林郭勒羊是中国优质羊肉的代表,2014年大庄园肉业落户锡林浩特后,最大单日屠宰量达到9000只,每年至少有20万只生态安全可溯源的优质锡林郭勒羊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走进生产车间,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线将肉羊通过屠宰、皮张分离、消毒、冷冻、分类处理、蒸汽吸毛、称重、排酸、分割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经过零下32摄氏度的速冻后打包成各类产品送到冷冻库房进行发货。分割、修选车间采用新风系统控温,车间温度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低温操作既保障工人的工作环境又保证了羊肉的新鲜度。2.5万吨级的全自动无人值守智慧冷库里,一垛垛包装好的羊肉在十几米高的货架上,根据出货指令自动出货,冷库的温度控制在高于国家标准的零下22摄氏度左右。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生产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电。稳定的电能支持,是我们能把锡林郭勒优质羊送到全国各地的关键所在。”
据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大庄园肉业生产用电更加稳定可靠,2021年该公司投资约45万元为企业新建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投入之后实现了双电源自动切换,供电可靠性更高更安全。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变养殖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做足文章,现代化养殖方式也对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提出新要求。锡林郭勒供电公司主动了解企业用电需求,结合养殖产业用电特点,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特色服务,为“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有力电力保障。(文/邓丽萍)
绿电赋能“面袋子”“菜篮子”变聚宝盆
塞北“粮仓”绿电赋能提产量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巴彦淖尔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时,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的是小麦优质新品种“巴麦13号”。
“巴麦13号”是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共同育成,其平均亩产高达110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种子芯片”,助力河套灌区粮食大丰收。据了解,今年巴彦淖尔市粮食播种550万亩,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
10月18日,走进兆丰河套面业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多台小麦研磨机齐发动。“小麦从收割、研磨等步骤全部实现电气化、自动化,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经常来帮我们检查电力设备运行情况,产量增加,销路也越来越广了。”兆丰生产车间负责人说。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近年来始终保持粮食增量。2022年,全区粮食产量高达780.2亿斤,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越来越多。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2019年至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2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
中国首家向日葵系统化技术研究机构——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坐落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其研发的11个优质向日葵品种,打破食用葵种子“卡脖子”现象,持续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国食用葵产业蓬勃发展提供良种保障。2010年,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选用三瑞农科优质种子,制作高品质原味瓜子,打造行业标杆产品,将原味瓜子销往全国各地,如今,三胖蛋“炒中国最好的原味瓜子”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今年为三胖蛋公司新增一台2000千伏安变压器,以满足该企业的生产用电。此外,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将在五原县举办,三瑞农科和三胖蛋成为承办方,该公司为解决大会场馆、企业增产用电问题,计划从隆兴昌220千伏变电站新建间隔,新建1条10千伏线路用于接带三胖蛋、三瑞农科负荷,助力瓜子从巴彦淖尔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从不断加强供电保障,便捷用电报装,强化用电安全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巴彦淖尔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河套地区农业优质高效转型,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该公司以“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为导向,结合农时和季节特点,制定详细的灌溉和收获保电方案。同时,帮助农户调试机井、水泵用电,指导农户正确安全地使用农业用电设备,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用电。
天赋河套电力富农兴乡村
内蒙古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品牌、大企业,统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推动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运用,推进“蒙”字标认证,塑造“亮丽内蒙古、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10月17日,记者走进五原县胜丰镇灯笼红展览馆,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灯笼红”的历史。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孕育出香脆爽甜的“灯笼红”香瓜,深受一线城市消费者喜爱。通过温室、钢架拱棚、小弓棚、露地相结合的科学种植模式,“灯笼红”实现全年种植、半年销售,仅胜丰镇种植面积就达2000余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水瓜蛋子”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瓜蛋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电阻丝加热保温,12月开始育苗,3月-5月陆续开始棚内种植,电卷帘保持棚内适宜种植温度,“灯笼红”生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电,越来越智能化的种植模式对电力提出莫大的考验。五原供电公司电力网格经理通过与农户一对一服务,架设新的导线和变压器,定期上门检修,维护涉及变压器77台,保障农民安全用电、放心用电。
在五原县傻小胖鲜玉米生产基地,有机鲜食糯玉米从采摘、剥皮去须、蒸煮灭菌到包装成品得在1小时内完成。12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亿穗,产品不仅走向全国,还远销迪拜、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有机、绿色、非速冻的背书下,傻小胖玉米卖出了9.8元一根的“高价”,目前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2022年,傻小胖建立第二个生产基地,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用电安全可靠。
巴彦淖尔市也是全国第二大番茄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出口的每10罐番茄汁中有6罐来自巴彦淖尔。在泰顺兴业食品有限公司院内,一箱箱生产完成的番茄酱、番茄块、番茄汁装车出发,前往世界各地。泰顺兴业成立于1995年,是巴彦淖尔市首家外资企业,也是内蒙古唯一超过28年持续生产的番茄加工企业。今年7月,泰顺兴业负责人找到磴口供电公司,由于马上进入番茄采摘季,现有负荷无法支撑增产需求,需要进行增容。7月18日,在番茄生产加工季之前,巴音营业站工作人员将一条35千伏线路降压运行,变为企业专线,切实解决了企业的用电难题。“生产线24小时无菌运行,一旦停电,我们将面临800公斤番茄的巨大损失。供电公司提供的稳定电能,保障了我们企业的生产,保证了企业的最大收益。”泰顺兴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升农村电气化、自动化水平,截至目前,2023年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工71项,总投资16.50亿元,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助力内蒙古的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奔向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文/范如萱)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